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简介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创办于1983年。现有教职工60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0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百千万人才、省“双千计划”人才、省政府学科评议组成员、省情专家等12人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7人,本科生912人。
学院建有4个硕士学位点,中国史、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学科教学(历史)、旅游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国史的前身专门史,是学校最早的两个硕士学位点之一和江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历史学、旅游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是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科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省一流建设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论证;自2021年连续四年招收历史学公费师范生;2025年招收历史学非师范生。旅游管理是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省四星级专业,开设了江西省本科教学重大改革工程“金牌讲解班”。
学院建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央苏区史》,国家一流课程《世界当代史》;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史》,省一流课程《旅游法规》《走进王阳明》《茶艺与茶文化》,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王阳明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央苏区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金课10余门。“历史学专业教学团队”“赣南区域史课程群教学团队”获评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
学院建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客家研究中心”、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新加坡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江西省宋史研究会”1个省一级学会。客家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获评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基地”,并在省科研平台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江西省宋史研究会”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宋史学会。学院另建有“蒋经国研究所”“旅游规划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
学院教师近年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林》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或科研优秀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连续承办四届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承办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学术交流会,主办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会刊《阳明文化研究》;主办或承办“孙子兵法研究回顾与前瞻研讨会”暨《中国孙子学史》丛书首发式、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2025年年会等各种国际及全国学术研讨会20余场次。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重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大力推行红色文化育人和本科生导师制,打造“五色花”育人工程品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近年获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创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50余项。学院本科生考研录取率25%以上,其中历史学专业考研录取率稳居35%以上;毕业生深受好评,就业质效稳中向好。学院研究生获评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3篇;近五年学生考取清华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南京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近年获评江西省人才工作示范点和学校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瑞金班”受到团中央表彰,被评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高校首批示范红色班级;客家研究中心获评“江西省工人先锋号”。学院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业英先生捐赠图书6163册并建立“躬耕历史资料室”;获江西阿姆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江西冠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阿姆源·阳明奖学金”“冠英·阳明奖学金”。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办学传统和以“融会贯通、方正质朴、明德弘道、情理兼修”等为精神特质的组织文化。如今,全院上下正凝心聚力、守正创新,为学校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说明:数据截至2025年7月)
附:学院联系方式和网络平台
招生咨询电话:0797-8393648
联系人:钟老师、袁老师、李老师
网址:https://wlxy.gnnu.edu.cn
微信公众号:赣南师大红色文旅